前段时间出了个事,某百万粉丝大V因不满银行服务怒取500万现金。
虽然双方各执一词,但事件侧面反映出高净值投资者在金融服务商的选择上,正在变得愈发挑剔。的确,近两年来投资市场的风云变幻超出了投资者认知:去年美国WTI期货市场出现石油价格负值,导致购买相关衍生品的投资者巨额亏损;很多跟着大V在股票市场“抄作业”的操作方式也开始失灵;上半年的明星基金,到下半年却无人问津...
本着对个人财富负责的态度,高净值用户需要更谨慎地进行投资和金融服务商选择,这无可厚非。
但实际情况是,频繁进行市场决策反而加重了高净值用户的焦虑。有个段子说,某人KFC就餐遇一乞丐,好心给予一块鸡翅后专心看起股票。不料,乞丐在旁边突然发声,“长期均线金叉,KDJ数值底部反复钝化,MACD底背离,反转迹象明显!”此人大惊连忙问“你也懂股票?”乞丐答曰,“不懂我能有今天?”
段子里的魔幻感逐渐走入现实,困扰着为数不少的投资者——他们投入大把时间精力后却无功而返,甚至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
当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也许有必要重新思考财富管理与品质生活间的平衡。
1学会“示弱”,才能适应新市场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
招商银行发布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241万亿人民币,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262万人。预计到2021年底,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约296万人。
这些高净值用户往往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过去的成功让他们初入投资领域时,有着常人所没有的自信与魄力。同时,他们迫切期望以过去成功的经验,和自己磨炼出来的能力,在这个全新领域中复现成功与辉煌。
只不过今非昔比,普通投资者凭借“灵光一闪”或是“自学成才”战胜市场的概率极低。因为很大程度上,他们是跟最顶尖的团队、科技互为对手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量化交易正在走向常态化。
试想,有多少人能战胜这些金融市场的“阿法狗”呢?这意味着,你的一次决策失误就会为“对手”贡献一次超额收益。久而久之,双方的差距会不断加大。
就像所谓的“驾驶员悖论”,90%汽车司机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线之上。市场上也有大量投资者,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平均水平之上。
所以我们看到,“信息派”、“趋势派”、“技术派”等理念的信仰者层出不穷,多数却只能沦为炮灰。记得去年,有为高净值投资者痴迷于“打板战法”导致血亏,最后声泪俱下的录制视频触动了不少网友。包括股神巴菲特,也深深感受到‘人脑'的局限性。毕竟伯克希尔公司已经连续两年,股价表现不及标普500指数。
既然单打独斗式投资得不偿失,那么又该如何去解决“财富缩水焦虑”呢?
答案是,学会“示弱”,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性。与其为市场缴纳巨额学费,还不如把财富管理交给专业的金融服务商。
其实,很多优质平台也在向高净值用户抛出橄榄枝:比如最近华夏银行进行了“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品牌发布;招商银行高管也呼吁,银行应与多机构合作建设财富管理供应链整合平台。
在服务高净值用户方面,陆金所的探索进度走在了行业前列。不久前,平台专注于服务高净值用户的会员体系“陆尊会”已正式上线。依托于平台丰富的投资标的,陆尊会通过一对一专属财富管理服务、红包/积分奖励等提升收益弹性,并且以全方位的生活服务提升会员的“获得感”。
会员制金融服务是平台愿意主动承担更大责任的一种表达。主动加码会员服务,就要去直面会员更高的期望值。作为一项仍在升级迭代的会员服务,陆尊会似乎有足够的信心,去与高净值用户建立更为紧密的连接。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后者也确实需要这样的集体身份,去对冲财富焦虑实现收益目标。
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放弃自己对投资决策的执念,选择在专业平台“抱团取暖”,可能才是对财富负责的态度。
2财富管理的本质,是人生管理投资行为,往往是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衍生场景。有余力参与到投资市场的用户,多数已经实现了生活稳定和基本消费层面的“富足”。可是如果你经常浏览各类投资者社区会发现,这些本该享受生活的人却最容易焦虑。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zonghexinwen/2021/1028/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