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东为杨多宴检查。
步入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五楼,“遵义市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批援遵医生、眼科博士朱鸿感慨不已。三年前,当她圆满完成援遵任务即将返沪时,尚存一丝隐忧:援遵医生返沪后,当地医生能否自主开展新技术?上海医生带来的新理念能否在此生根发芽?
如今,朱鸿的疑问得到了最好的解答:在上海市一医院先后8批医疗骨干、持续5年的立体帮扶下,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从此前仅能开展最基本的眼科手术,到如今独立开展多项眼底高精尖手术。
“我们希望能为遵义留下硬核医疗技术与慈善公益基金,打造沪遵协作新样板。”6月8日,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博爱名城·永达光明”永达公益眼健康项目正式启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东直言,五年来,在市一医院一批又一批援遵专家的帮扶下,为遵义留下了一笔“带不走的财富”。
助患儿重见光明,高精尖眼底手术“落户”遵义
视觉康复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遵义,有许多亟待帮助的“盲童”。
6月6日,一群上海医生走进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这里的学生开展视力健康筛查。工作时,沪遵两地专家相互配合,默契十足。自去年10月起,沪遵携手爱眼公益活动已三次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累计筛查500多位患儿,受益者众多。
“当揭开白纱布时,我第一次看清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感激您们在我黑暗的世界中出现,让我重见光明。”一封亲笔书写的感谢信,歪歪扭扭的字迹满是孩子的真情。
这封信来自遵义市汇川区特殊教育学校一对姐妹花方方(化名)和兰兰(化名),两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并伴有眼球发育不全、弱视等诸多眼疾。她们几乎双目失明,仅靠一丝微光感受这个世界。无助之时,姐妹俩幸运地遇到了一群上海医生。
最先提出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眼部疾病筛查义诊的是市一医院第七批援遵医生、眼科副主任医师尹莉莉。“听当地人说,特殊教育学校里有很多视力障碍的孩子,我们便向当地领导请示,给这群孩子进行一次眼部疾病筛查义诊。”尹莉莉说,方方和兰兰正是在那时被发现的,当时两人已十四五岁。
先天性白内障已成为儿童失明的第二位原因,由于眼球发育在7至8岁即停止,最佳手术时间为半岁至2岁之内。姐妹俩年龄大了,手术还能进行吗?
“时间拖得越久,手术难度越高,视力恢复的可能性也越低。”上海市一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刘坤直言,有一线希望,就当全力以赴。最终双方协定,这台高难度手术由遵义市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专家谭薇亲自主刀。如今姐妹俩的视力已从0.06恢复到0.2。“我们为两姐妹高兴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高精尖眼底手术已‘落户'遵义。”刘坤说。
“输血”更需“造血”,把当地人才队伍带起来
穿梭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有一个明显的感受,这里的基础医疗设施与大城市相比,相差不大。差在哪?就在人才。
“机器来了没人用,能用的人用不好。”朱鸿直言,2018年她初至遵义,半年的援建工作让她感受到,遵义当地优秀的医学人才非常稀缺。“所谓医疗帮扶,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实现‘造血'功能。只有将当地人才队伍建设起来,才能说我们的医疗帮扶是成功的”。
在援遵的半年里,朱鸿努力推动上海-遵义医学人才培训学院筹建和首批“115医学精英人才”的选拔。迄今,遵义医学人才培训学院已累计接受了遵义市172名临床医师、护士和18名精英管理人才。
“如今,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手术中,眼底手术已占据半壁江山。”朱鸿很欣喜。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她也特别注重“平衡”。“我们选拔的都是当地的中坚力量,但一下全部送到上海去培训,显然并不可行。”朱鸿说,对于遵义周边地区而言,当地专家也起到帮扶带教的过程,因此“造血”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
事实上,市一医院与贵州省渊源颇深,早在1977年,时任眼科主任张皙教授便赴贵州展开医疗帮扶工作。在一代又一代市一人的接力下,当地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按照计划,未来,市一医院的沪遵合作也将开启新模式:从定期派人医疗帮扶晋升为留下医疗技术及公益基金的“科技帮扶+公益帮扶”。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zonghexinwen/2021/0610/1687.html
上一篇:生肖猪:2021牛年必能苦尽甘来,大器晚成,财富
下一篇:财商决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