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YX
近几年的现实题材热中,话题剧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从《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到《小欢喜》《三十而已》《安家》,再到新近收官的《小舍得》,这些话题剧总能精准狙击某一个社会“痛点”或“痒点”(女性独立、原生家庭、教育、买房等),在“一集一热搜”中,收获高讨论度。
没有片方不喜欢高热度,哪怕这些高热度中,夹杂着争议之声,总也好过无人问津,悄咪咪收官。上述作品热播期间,几乎都伴随着对其价值观导向的质疑,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收视高涨,成为当年的现象级剧集。
一个普遍现象是,当下的都市题材话题剧,常常在一片争议中,收获高关注度。观众一边谴责创作者们“按热搜写剧本”,贩卖焦虑;一边又在内心深处暗暗期待:撕,撕得再响点。
这种矛盾心理,逃不过创作者的“法眼”。在精准拿捏受众心理的前提下,精明的创作者们发现了一条捷径,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取得“一集一热搜”“骂得越狠、收视越高”的播出效果。
笠翁对韵
人物是情节的基础。话题剧的人物设定,通用模板是在植入某一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后,笠翁对韵般地设立两个对照面,在对比中,给观众以两种极端情绪上的强烈刺激。
《小舍得》中,南俪、田雨岚这对继姐妹,就是一组明显的笠翁对韵式人物。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南俪的“佛”与田雨岚的“虎”形成了强烈反差。虽然后期南俪逐渐田雨岚化,但前半段中,这对继姐妹的教育方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照面,给观众形成了两种强烈的情绪反差。
岚化之前的南俪,更多激起的是观众在育儿问题上的认同感。在对女儿欢欢的升学一事上,南俪最初态度是直升风帆,就近入学,不愿给女儿过多压力。鸡娃刺激下,南俪的要求升级,但也是在考虑欢欢艺术兴趣的前提下,将雅德中学作为争取对象。这种尊重孩子意愿的开明型家长,可以激起观众的情感认同,跟《小欢喜》中的方圆,充当的是一样的功能。
南俪对照下的田雨岚,比《小欢喜》中的宋倩更让人窒息。对儿子子悠,田雨岚寄望颇高,为上金牌班,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罔顾儿子意愿,罢免了子悠的足球课。亲子活动上,子悠眼眶泛泪说出那句“我觉得我的妈妈不爱我,她只爱学习成绩好的我”,让不少观众愤怒值升级。
认同、气愤是两种情感体验,但功能是一致的,都指向讨论度。话题剧的讨论度,不仅来源于认同这个层面正向情绪的输出,气愤层面的负能量宣泄也是一部分。每一部热播话题剧的背后,都不乏对价值观导向的质疑。《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里,质疑集中在独立女性不独立;《安家》《小舍得》,则是贩卖社会焦虑,消费公众情绪;《都挺好》更是被《北京日报》点名批评“过度贩恶,慢慢失真。”
三观不正的争议,并不影响这些作品的收视走向。质疑声中,上述几部剧目,都取得了远超同档期剧集的关注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骂得越狠,收视越高;吵得越凶,热搜上得越容易。试问,《小舍得》里没有田雨岚这么个招人恨的家长,南俪、夏君山没有一步步田雨岚化,收视还会节节高升吗?
抨击田雨岚式教育理念,称赞岚化之前的南俪、夏君山,都是在贡献热度。一正一反两个案例的对照,衬托得前者更可恨、更该骂,后者更可爱、更该夸。在功能性上,田雨岚负责激起观众的负面情绪,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大家都不想要的“我的虎妈”。批判田雨岚这个虚拟的戏剧人物,变相等于批判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鸡娃教育理念。岚化之前的南俪、夏君山,是家庭教育中,每个人都想要的“别人家的父母”,负责调动观众的正面情感。负面情绪、正面情感都找到了输出口,作品的热度,也就不请自来了。
细节和真实生活的力量
戏剧是由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构成的。“恶”要集中在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身上,“善”要集中在一个典型的正面人物身上,偶然、巧合要集中在一个场合发生。如此“典型”,是出于戏剧性考虑。但是,一部成功的话题剧,光有此起彼伏的戏剧冲突远远不够。如何通过细节的处理,给观众一种“虚拟的真实”,是个关键问题。
细节的真实必须是观众可感、肉眼可见的。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zonghexinwen/2021/0512/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