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房子应该回归居住的本位,反对炒买炒卖搞投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重申,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总书记用简练明确的语言阐明了一个经济学大道理,即房地产经济关系国计民生,倒买倒卖之进而使其泡沫化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同时,这个指示也体现了总书记深厚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历史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现状观察:炒房热不退彰显房地产经济虚假繁荣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住房问题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了解决住房紧张和公有住房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逐步取消城市住房配给制和实物分房政策,转而实行住房市场化和货币化改革。该项改革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多年过去了,住房问题似乎不但没有解决好,反而又衍生出新的问题来,例如,房价过高、商品房库存过多、房地产占用资金量过大、耕地因房地产开发而大量流失,等等。可以说,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是牵涉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当前,房地产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居民和一些投资人炒作房子、将房子当作金融化工具的行为依然严重,这使得一些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冲击下未见扭转;高房价造成的金融泡沫已经将众多金融部门、企业与民众包裹其中,使其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人们常常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情况:从公司到一般中产民众,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必有房子;不少人还将拥有多套房子看作“有脸面”和“有地位”的象征,使房子增加了身份符号的价值,异化现象严重。因此,可以肯定:当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全民炒房的社会氛围。人们这样做似乎也是一种“经济理性”,因为在大家看来,中国当前最有希望“赚钱”的行业是房地产业。靠房子一夜暴富的生动案例就在我们身边存在着,那些暴发户既包括“拆迁户”、房屋中介老板,也包括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现实生活中,创业不如炒房确是一个令人唏嘘的事实。有报道称中国40%以上的上市公司,一年的净利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都买不起一套房。虽然近几年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下行压力,可是房地产价格却不断逆势上涨,数据显示,北京近十年房价竟然涨了400%之多。在高投资高回报率预期面前,但凡有点经济头脑的人谁不愿意去大胆“赌一把”呢?
房地产市场与股市一样,在多方资金不断炒作之下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泡沫。这个泡沫化的根据,第一,在于现有住房存量极为庞大。有报道称,2019年中国商品房空置率高达26.6%,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大量新楼盘正在筹划建设[1]。甚至有人认为当前中国房子的保有量多到足够34 亿人居住。第二,在于房价过高,使其总市值高达300~400 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远超中国当前GDP 总量。众所周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较好地段的房价动辄十几万一平方米。这一方面导致很多人望房兴叹或者买下房子就成为“房奴”;另一方面则使房子丧失其本来的使用价值而异化为某些人手里的金融工具。
3 后果分析:片面发展的房地产经济蓄积巨大风险
炒房和囤房导致房地产经济过热和过多的资金流向该领域,必然导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丧失平衡,蓄积诸多风险。
风险之一是房地产经济阻碍实体经济发展。与房地产行业的一片繁荣大相径庭的是,实体经济领域,即农业、工业、商业等则普遍遭遇这样或那样的经营困难,相关从业人员受此影响,其生活水平不升反降,有的人甚至被经济寒流冲击得“头破血流”。这种情况源于房地产业繁荣引起的资金“挤出效应”:由于从事农工商业利润回报少,大量资金就会从农工商等部门撤出,其结果将加大后者的生存困境。
风险之二是加剧民生困难。当前,民生方面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不能不说是受房地产经济的拖累,老百姓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去买房了,其花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等民生项目上面的钱就必然减少,导致这方面的发展严重不足。很多民众因为房贷压力过大而降低生活水平、引起严重的家庭纠纷等问题。
风险之三是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波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历历在目,该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即美国房地产经济崩盘、资金链断裂。反观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演变,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房地产这个经济巨无霸联系在一起,其表现在于:首先,房地产投资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有不少地方该项投资占该地年度投资额的六成以上;其次,大量商业银行贷款被投放在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兴衰直接受到后者牵连;最后,房地产业与土地市场、劳务市场、建材市场、装修市场、城镇化建设等众多行业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由此可知,房地产业的兴衰已经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众多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而后者又依赖于房地产业的不断“繁荣”。因此,房地产经济的波动也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行。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qikandaodu/2021/0305/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