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美国梦有不同的内涵。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社会发展成熟于中国,部分中国人不可避免的向往西方的财富与机会。民国时留学西方为探索中国发展出路,改革开放后第一拨移民潮是人身不安全与饥荒倒逼的结果,人们陷于运动的恐惧中无法自拔;第二拨移民潮是向往西方高等教育、追逐工作机会;第三拨移民潮是在认可国内工作机会的前提下,追逐财富安全、追求体面生活。现实是很多人难以在美国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突围,只能在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中黯然折返。
上世纪20、30年代:留学为救亡图存,探索中国出路
民国时期的留学史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俨然是一部中国发展为一个独立自主国家的辛酸史。在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下,当时的年轻人出国留学主要是为了探寻中国的出路,寻求救国理论。他们担负着同一个中国近代使命,就是救亡图存,探索中国发展出路。正如胡适所言,留学之目的在于“使后来之学子可以不必留学”。
对那一代人来说,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前途也即个人的自我实现。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离开贫穷落后的祖国,寻找安逸富足的生活,但他们学成之后几乎全部都选择了“回家”,为科学民主思潮的传播,为中国现代科技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合影
上世纪80年代:去美国淘金 寻找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有过几次公民出国潮,一是八十年代中期以私人留学为主要特征的出国潮,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出国大潮。“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北京人在纽约》的这句经典台词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15年前,伴着刘欢的一曲《千万次的问》,全国人民都从荧屏上把目光投向了那个遥远的国度,那个制造了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魂牵梦绕的“美国梦”的国度。
上世纪80年代初,出国潮开始涌动。后来,这波“潮中人”的生存状态在1993年播出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被全景式地展现。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美国是一块遥远陌生而富足的土地,他们相信那里有无数的好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不借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他们在语言、文化、技能方面的欠缺注定他们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突围,只能维持低收入、缺乏任何保障的生活状态。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海报
21世纪:追逐财富安全 寻求体面生活
如果说过去的几次出国潮都是由于人们在中国国内无法得到经济和政治的满足,进入21世纪后,美国梦已经从留学变成了移民,移民的主力也主要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取了红利的富裕阶层。是在认可国内工作机会的前提下,追逐财富安全、体面生活的结果。他们想对生活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注重生活质量,让生活回归生活本身。
① 为下一代换取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是大部分人移民的主要原因;
②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让不少人逃离中国;
③ 工作压力大、无处可逃的焦虑感则让不少白领向往国外保障高、自然环境好、工作压力小的生活;
④ 在中国经营企业税负重,行政管制多,让不少企业家选择移民;
⑤ 出入境方便、活得有尊严,也让不少人做出移民的选择;
部分吊丝为何沉迷美国梦
一代又一代“中国吊丝”们在生存的夹缝中努力想劈开一条向上的通道,对部分中国人来说,“美国”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平等的机会,代表着自由的表达,它是通往理想生活的通道。但是美国并不是天堂,真实的美国也不是遍地黄金,他们希望分享美国的财富与机会,却同时也要为这个梦付出代价。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巨大机会,许多人的目光投回故土,他们发现,在这里实现梦想,也一样要付出努力与代价。
中产阶层集体焦虑: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
那些明知国外精英生活不是很容易打拼的中产白领,为何放弃国内比较稳定的收入和生活,而甘愿到异国他乡做贩夫走卒?更何况这部分人移民时年龄已在30~40岁,选择余地与竞争力都相对较小,即便移民国外,生活可能远不如国内光鲜。用“牺牲”自己的无奈之举为下一代换取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是这部分人选择移民最主要的原因。而更多的无法放弃国内生活的人,选择的是花钱送孩子出国读书或者在国内的国际学校接受教育的方式,为孩子的未来和明天提供更多的选择。。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qikandaodu/2020/1010/880.html
上一篇:财富藏在哪里
下一篇:论财富蒸发与经济衰退的关系 ——基于“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