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位教师朋友出了一本书,书中全是他与学生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教育者的温情和力量,让我非常感慨。我和很多人说,教师最大的财富,就是珍藏于心的,他和他学生的故事。
在微信上偶然看到一篇校长写的文章,讲了她和一个小学一年级男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午间的校园,校长“愕然”地看见一个男孩躲在树林中的一棵小树后面撒尿,“而洗手间拐弯就到”。等那个小男孩方便完之后,她走过去问他:“你刚才是不是在那儿撒尿?”没想到小男孩很镇定地回答:“没有啊!”校长牵着他的手来到他刚才撒尿的地方,蹲下来问他:“这是你刚才撒的尿吧?”小男孩仍然很平静地说:“不是。”校长接着问:“化验可以分析出是谁的尿液,要不我们把这些湿漉漉的树叶拿去实验室化验一下?”小男孩仍很冷静地说:“好吧。”校长接着说:“这里有摄像头,平时我们丢了东西通过监控录像看得到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我们去看监控录像里看是不是你撒的尿?”小男孩竟不慌不忙地说:“好。”
看到这里,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位校长真的要去化验树叶上的尿液,去调看监控吗?因为当事人都说“好”了啊。
然而,文中的校长并没有去调监控。而是“被他的冷静镇住了,怀疑刚才自己看花了眼,甚至想是不是应该当场过去逮住他”。
想象一下,校长如果在小男孩撒尿的时候突然出现,喊一声:“同学,你在干什么!”
好尴尬!
既然错过了当场抓获的最佳时机,校长还能有什么补救措施呢?瞬间感觉自己在看一部侦探片!
校长沉默一会儿接着问小男孩:“你为什么要在这里撒尿?”小男孩的回答似乎很有理,“我找不到厕所”!
嘿嘿,还是大人厉害。孩子既然不承认自己随地小便,那大人便用一个假定事实已经发生的问题问你,看你上不上当!
小男孩的一句“我找不到厕所”,果然被“绕”了进去。校长于是乘胜追击:“你上学已经一学期多了,没有在学校上过厕所吗?”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没有!”然后,又马上自己更正:“我们的教室不在一楼,我找不到一楼的厕所。”聊着聊着,小男孩意识到自己已经露馅了,于是低下了头。
显然小男孩被迫“招供”了,看到这里,对这个倔强的过失者还真有几分同情。
得胜的校长于是对小男孩说:“这件事情我不告诉家长,也不告诉你的老师、同学们,你以后知道在校园里、在公共场所需要上洗手间时,应该怎么办了吗?”小男孩仍然埋着头,小声地说:“去找厕所。”
看来他是彻底投降了,而且还得到了宽恕,不被告知家长和其他人。
“在不熟悉的地方,如果找不到,应该怎么办?” 校长问。“问老师,问同学。”校长最后对他说了一句:“相信你!”然后目送他跑回到同伴之中。
原以为这个故事结束了,然而还没有。
后文中,校长在当天的教师会议上讲了这件事情,告诉老师们要提醒孩子们不在校园里随地大小便。后来,校长还“单独向家长、班主任了解了这个孩子的平时情况”。令人意外的是,这孩子平时给人的印象是很胆小,完全不是这种犯了错误后沉着、老练的不诚实印象。
看到“了解情况”四个字,我心里一惊,真希望校长没有把自己为什么要“了解情况”的原因告诉家长和班主任,不然,岂不是让他的家长和老师都知道了这件事。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让人胆战心惊,被背叛的过失者的形象。一个“很胆小”的过失者,他的过失是“躲在树林中的一棵小树后面撒尿”。
还有,令人困惑的是,这个小男孩的现场表现或许很“沉着”,但真的“老练”吗?
他被轻易地“诈”出来了啊。
故事似乎结束了,但文章还没有结束。
校长还写了下面两段话:
“回到家里,我还在想,今天碰上的只是刚入学不到一年的小孩子,或许是因为我在逻辑思维上略胜一筹,最后才让他勉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那么,如果孩子们再大一点,生活经验不断丰富,逻辑思维不断增强,社会不断发展,我们还都能一一应对吗?”
我怕我看错了,我又看了一遍最后一个词,“应对”。
这位校长担心的是,学生“逻辑思维不断增强”,“我们”没法“应对”。
是啊,我数了数,文中的校长前后用了八个问题,才让小男孩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最终才达到了校长的“教育目的”。
文章来源:《财富生活》 网址: http://www.cfshzz.cn/qikandaodu/2020/0912/731.html
上一篇: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下一篇:大阳召开2019贵州市场策略暨财富分享会